网站首页 > DJ舞曲> 文章内容

当年 红军唱着什么歌爬雪山过草地?

※发布时间:2017/9/18 18:38:44   ※发布作者:habao   ※出自何处: 

  远征忙……二万里长征到陕北,南北红军大会合,粉碎敌人新‘围剿’,团结抗日救中国。”这首创作于1935年10月的《长征歌》,是第一首反映长征的歌曲,勾勒出了“红军不怕远征难”的雄伟画面。

  红军时期产生了大量红色歌曲并被广为传唱,完整了红军长征的历程。如果用心去聆听,就会对长征有更加深刻的,并拉直心中一个个的问号:

  为什么当时很多人并不知道将哪里、还要走多久,却义无反顾地“跟着走”?为什么指挥员平均不足25岁、战斗员平均不足20岁的这支队伍,能够战胜装备了飞机大炮且数十倍于己的敌人?为什么一不乏艰险却始终士气高昂,战斗不止却始终队伍不散,不断却始终勇往直前?为什么红军所到之地,能够得到那么多百姓的支持,结下那么深厚的情谊?

  “红旗飘飘,工农打天下,旧社会,建立新中华。我们铁红军,跟着,高举红旗勇敢把敌杀。握紧枪,向前杀!举起刀,向前杀!消灭,打垮蒋介石,的旗帜插遍天下。”一首《的旗帜插遍天下》,唱出了红军战士听党话、坚定跟党走的。

  理想高于天不会与生俱来,正是缘于党的正确主张,了红军战士对党的无限忠诚和。在江西时,他们知道自己的是土地;在长征时,他们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为民族解放而斗争。这样说过:“谁使长征胜利的呢?是。没有,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。”

  在中央苏区时,何叔衡、董必武等5人因年龄稍大,被称为“五老”。何叔衡根据中央安排留守根据地,后在长汀突围战斗中不幸;其他“四老”随中央红军经历千山万水,均到了目的地。董必武在回忆文章中写道:“至于转移到什么地方,经过什么线,走多少时候等问题,系军事上的秘密,不应猜测”;“即在出发前知道很远,时间很久,很多的话,也未必能变更我随军的吧”。

  不仅年的如此坚定,很多年纪尚小的同志也表现出了惊人的意志。1935年10月,赴莫斯科向国际汇报红军长征情况时,特意举了一个例子:“一个十三岁的孩子,是儿童局的……他与红军大部队失去联系后,爬山过岭,整整找了三天三夜,没有任何吃的东西……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同志和队伍”。

  听一听《胜利歌》:“战士们高举着鲜红的旗帜奋勇向前进,配合那全国红军要实行总的,创造新的根据地,大家要努力。”是的,在红军战士心目中,党就是那面鲜红的旗帜!

  “红色的战士呱呱叫,万里长征不辞劳,艰苦来奋斗,吁嘟哎嘟哎嘟吁,艰苦来奋斗。天险的金沙江大渡河,雪山草地粮食少,一齐战胜了,吁嘟哎嘟哎嘟吁,一齐战胜了。”再听这首《战斗曲》,依然觉得荡气回肠、豪气倍增。

  久处和平年代,很难想象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险:跨越了中国15个省份,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,渡过了30多条河流,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,始终在层层重兵的追击、堵截与合围中存。可无论是固若金汤的天险要塞,还是占据优势的飞机大炮,都无法挡住红军前进的脚步。

  大渡河水流急,泸定桥铁索寒,太平名将石达开就曾兵败于此,后在成都被清军所。1935年5月29日,敌抽走了桥上木板,并狂妄地隔岸着:“飞过来呀!我们缴枪给你呢。”然而令人瞠目的情景出现了:22名红军勇士携短枪、手榴弹和马刀,冒着枪林弹雨,手攀脚爬顺铁索链冲到了对岸。敌手忙脚乱中点燃桥亭,一时火焰冲天。可红军勇士毫无,不顾衣帽、毛发都烧着了,穿过火海冲入县城,后援部队及时跟上,以伤亡3人的极小代价,取得了战斗胜利。使红军成为“第二个石达开”的妄想,成为了笑谈。

  大渡河只是红军遇到的诸多天险之一,过乌江、渡金沙、翻雪山、过草地、腊子口……,哪一次不是张着“死亡大网”在蓄势以待、红军,哪一次又不是被仿佛具有“洪荒之力”的红军踏在脚下、甩在身后!险,确实是险,可吓不住英勇的红军,反而激发出了排除万难夺胜利的胆气!

  红军长征之,总里程超过两万五千里,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。行军是艰苦的,特别是夜行军,有敌情时,不准点火、不准抽烟、不准说话。可一旦无敌情顾虑时,很多红军官兵会并肩而行、大扯乱谈,有的甚至整连整队半夜高歌、声彻云霄。有激昂的战歌作伴,红军无畏地前行着,果敢地战斗着!

  “神圣的土地谁人敢侵?红色哪个敢?啊!铁拳等着蒂,我们是红色的战士,拼!直到最后一个人!”接到出发命令后,红军战士就是唱着这首《直到最后一个人》离开根据地踏上征程的。

  敢打仗、不怕死是红军的真实写照。有人后来回忆道:“红色战士的老习惯,枪不响则已,一响枪就是猛冲;仗不打则罢,仗一胜也就要来一个猛追,猛打猛冲猛追是红军的拿手好戏。”

  1934年11月27日,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、最关键的一仗——湘江战役打响,经过五昼夜苦战,最终强渡成功,粉碎了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。可是,中央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,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。湘江悠悠流淌,气袭人,全州旁边的湘江转弯处——岳王塘水流很缓,红军官兵的遗体从上游漂下来密集地浮满江面,一眼望去尽是灰色。战役中,红五军团三十四师陷入重重包围,浴血奋战,弹尽粮绝,绝大部分同志壮烈。

  湘江战役不过是红军英勇作战的一个缩影。长征途中,红军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,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。战争是的,有战斗就会有死亡!可红军官兵总能发扬不怕的,为了胜利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。

  红军作战勇敢,与员的率先垂范密不可分。红军队伍中,连长以上的指挥员一律是员,大多数排长也都是或共青团员,有的部队甚至占了四成以上。每次战斗前,连队都会召开会议,选出4到5名后备指挥员;如果连长受伤或者,后备连长会立即挺身而出,队伍不会失去主心骨。每次作战,最激烈最的地方,都是干部冲锋在前。

  加入红军队伍,已是将,这首《要当红军不怕杀》作了清晰的描述:“要吃辣子不怕辣,要当红军不怕杀,刀子搁在颈项上,脑壳掉哒也尽它……吃菜要吃白菜心,当兵就要当红军,穷人跟着,黑夜有了北斗星。”

  “当兵就要当红军,处处工农来欢迎,官长士兵饷一样,没有人来人……”听了这首《当兵就要当红军》,能够深切感受到红军队伍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。

  红军长征途中,有个趣闻。攻打秦安县城时,城内只有几十个保安队员,根本无力抵抗。县长杨天柱在红军兵临城下后逃走,事后向告:“先至城下者……身着蓝衣,两袖围以约五分宽之红布,头戴八角帽,额前系以红花……各省人均有,似南方人最多……”估计是从未见过红军的缘故,居然将八角帽上的“红星”看成了“红花”,不过其他方面观察得还是比较仔细的。

  确实,在红军出现以前,世界上还不曾有过像这样的军队:官兵们无论职务高低、身份如何,都穿着一样的衣服、领着一样的军饷、吃着一样的饭菜,甚至打仗时都是一样的姿势……

  雪山上,有人把毛衣送给身体虚弱的人,全然不顾自己衣着单薄;草地里,有人临逝前把衣服脱下叠放整齐,留给后面到来的人;饥饿时,有人把仅有的口粮送给战友,尽管自己早已饥肠辘辘;疲劳时,把马匹送给伤员和“红”,自己拄着大步前进……

  随红军长征的还有不少巾帼英雄。过草地的第三天,正在患病,需要渡过一条十丈宽的大河时,她喘息着给大家打气:“同志们,大家手牵着手过才好呀,不要沾湿了衣服呀,这是过草地最后的困难了。”战士们听了无不深受和鼓舞。被称为“大姊”的蔡畅,曾留国多年,队伍集结时若遇见她,战士们往往会大声叫着:“欢迎大姊唱法国《马赛曲》。”她也会笑嘻嘻地站出来,用法语高声唱起来,音韵的抑扬,歌声的,立刻让战士们充满力量、倍增勇气。

  红军时期的战友之情,是超越了普通亲情友情的崇高情感,越是的时候,越能激励大家患难与共。在这样的氛围感染下,官兵怎么能够不团结一心、同生共死呢?

  “泸沽的铁苗多又多,不及红军的队伍多。泸沽的河水深又深,不及刘司令的情谊深。刘司令帮助成立彝民支队啊,沽鸡支队的队旗像一团火……”这首歌谣,记录了“彝海结盟”这段佳线月,红军进入大凉山彝民区。在彝海这个高山淡水湖边,红军先遣队司令员与果基家族小叶丹举行了结拜仪式,以水代酒,歃血为盟。的诚意深深打动了当地彝民,了红军顺利通过被视为畏途的这一地区。结盟后,小叶丹接受了代表红军授予的“中国夷民红军沽鸡(果基)支队”红旗,后联合其他家族武装组成游击队,与这一带的军队进行了的斗争,为中国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。

  红军每到一处,都广泛宣讲党的政策,并动员群众当地军阀、土豪劣绅的财产和存粮,分给贫苦百姓,得到了大众的和欢迎。一上,青年踊跃参军、送子送郎当兵的情景不断涌现。可以说,红军走一艰苦征程,撒一红色种子,直到夺取了最后的胜利。

  “大雁落脚的地方,草美花又香,春风轻轻吹得那冰雪化啰,溪水淙淙响……为什么高原一日千里天天在变样?因为了藏民的心,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。”每当藏民唱起这首《红军走过的地方》,总是那么的饱含深情。是的,无论是汉族、藏族、彝族、回族……不管是在哪里,只要是红军走过的地方,都会有思念红军的动人歌曲至今流传。

  1936年10月,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,标志着历时两年整、跨越十几省、无数人的长征胜利结束。80载过去了!耳边似乎还在回响着红军将士们铿锵有力的歌声:“密云遮星光,万山乱纵横,黄河上渡过民族英雄们,摩拳擦掌志气高,我们的铁红军!”

  推荐:

  

相关阅读
  • 没有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