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房子 好子 天天过着好日子

※发布时间:2021-7-7 1:42:42   ※发布作者:habao   ※出自何处: 

  “我的祖辈过烟熏火燎、席地而坐的生活,大多不识字。现在,我的孩子从小住砖房、坐板凳、受教育,这就是大家说的凉山彝族一步跨千年。”9月4日,昭觉县城北乡谷都村村民勒尔木呷说。

  凉山建州60年来,在党的民族政策下,在省委、省领导下,历届州委、州着力解决各族群众的住房、就医、就学等切身利益问题。彝家新寨、牧民定居、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……一个个打基础、利长远的民生工程,让凉山各族群众迈进健康、文明、平安、富裕的新生活。

  忽悠美女老板结局

  “山坳坳里搭三房,无床无被席地睡,房破脊寒围火塘。”这首民谣道出凉山彝族人居的恶劣。破旧、低矮、潮湿的木板房、茅草房、石板房,一度成为凉山贫困的集中体现。2002年,全州农村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“三房”户共14.1万户、63.63万人。

  凉山州委、州把“三房”、牧民定居和彝家新寨建设摆在重要,誓让大家住上亮堂的新房、过上现代定居生活。

  8月12日,记者来到昭觉县解放乡燕子洛村彝家新寨,一户白墙青瓦的农舍上,红、黑、黄三色彝族图案引人注目,门前院后的风景树错落有致,马铃薯和荞子长势喜人。俄罗地惹正在院坝里用自来水洗碗,四室一厅的新居里,地砖擦得透亮,电视、沙发等家具齐备,省委、省赠送的餐桌上摆着一尘不染的碗筷和木勺。俄罗地惹说,补助2万元,他翻新了房瓦、建起了炉灶、了羊圈。

  在凉山彝区,通过修建住房、厨房、杂物房、厕所、畜圈,合理布局室内功能,配套水电管线和内部设施等措施,改变了群众低矮潮湿、人畜混居、设施落后的居住。同时,结合农田水利、交通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综合治理,推进人畜饮水解困工程、太阳能热水器工程、“一池三改”和通电工程,全面改善了彝区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。目前,凉山已完成“三房”14.1万户,受益群众63.63万人;全州规划建设的334个彝家新寨全部完工。

  近年来,全州还实施以“送板凳、送床铺、送餐桌”为主要内容的“板凳工程”,按每户3根的标准,为48.9万户彝区农户捐赠板凳146.7万根。全州深入开展移风易俗、禁毒防艾、综合治理等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,帮助彝区群众改变,逐步达到睡有床铺、盖有棉被、坐有凳子、炊有灶台、餐有桌凳、食有碗筷的生活标准。

  在木里县,近3年建成牧民定居房512户,完成9个定居点和9个村民活动中心建设。牧民定居房、帐篷和太阳能便携式数字电视,已覆盖木里牧民定居点的所有牧户。

  凉山1952年建州时,民族教育几乎一片空白,青壮年文盲数量多。60年后,凉山中小学校(点)和幼儿园已达3110所,2011年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92.27万人,美姑、布拖等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。

  2001年启动实施的《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》,为凉山民族教育发展增强了活力。通过普及义务教育、资助贫困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等措施,解决了凉山孩子上学难题。全州74.4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书费,21.5万名寄宿制学生享受生活补助。

  高中贫困生也享受到各种资助。木里县中学的高中双农学生均免学费,高中15%的学生和初中10%的学生享受学金,中考前5名学生上高中学杂书费全免。双农学生姚龙梅,上学期享受助学金800元、学金200元、爱心人士生活补助1000元。“县承诺,高考上本科线的学生,将来回木里都安排工作,大大激发了群众送孩子入学的积极性。”木里中学校长扎西仁争说。

  目前,凉山州中职学校在校生2.99万人,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比例高达34%,这是彝区免费职教计划和藏区“9+3”免费教育计划的实施。2008年起,州级财政每年新增职教攻坚经费1000万元,以自主办学、联合办学、异地培养等方式推进职业教育。

  1952年,凉山全州卫生机构仅24个。60年来,凉山州建立了广泛的医疗保障网。2011年末,全州新农合参保率95.79%,10个县市建起“一站式服务”机制,实现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农合补偿同步结算,基本医疗保险已惠及全州所有农村群众。

  2005年,凉山州提出探索建立新型社会福利体系新目标,社会福利覆盖面从主要面向特困人群的“补缺型”向“适度普惠型”发展。2010年,全州6089名孤儿全部纳入国家孤儿保障体系,按每人每月“社会散居不低于600元、集中供养不低1000元”的标准发放生活费。2011年,全州启动高龄老人补贴和敬老创模活动,西昌市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。凉山州儿童福利院、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中心、州老年人活动中心等12个社会救助福利中心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。

  凉山的贫困,是历史、自然、基础条件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千年沉疴。全州贫困人口107.67万人,贫困面大、贫困程度深是最大州情。近年来,凉山州以“钢班子带铁队伍”狠抓基层党建,基层党支部服务农村发展,带领群众脱贫增收取得实效。

  记者在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见到了利用地下循环水的“村游泳池”,每天两千游客畅游。建设村集中村民闲散资金或土地入股,建起4座水电站,合作兴办劳务、运输、设备租赁等企业,村民累计入股6700万元,2011年村民分红达800多万元。

  村民朱国宏修了新房无闲散资金,由村里的农旺种植养殖合作社贷款10万元入股,由合作社还本付息,去年朱国宏分红1.1万元。“不管,让每户村民都增收。”村团支书朱小虎说,2011年,建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.5万元,建设农民新居540户,从困难村跃入安宁河的“明星村”。

  盐源县棉桠村党支部6年带动40户村民种苹果、花椒、核桃等经济作物,新品种核桃挂果率达70%以上,年户增收1万元。“再过几年,让全村每户种上核桃。”罗开云说。

  8月11日,记者在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参加了火把节“千人坨坨宴”活动。这里是凉山第一个乡村旅游彝家乐示范点。村民米色子达的彝家乐接待过美、日、韩等国游客,加上种植养殖收入,年毛收入达4万元。普格县洛博村的安子日古向螺髻山彝家乐提供小猪,仅此一项年收入8000元,加上种烤烟等收入,修起了新房。“有党的好政策,才有今天的新房子,好日子。”安子日古说。

  由于地广人稀,木里县还有部分村不通公。县委、县要求,村干部每月将最新政策和致富资料送到不通的村组。不少基层党支部骑马或徒步,给不通村组送环保、禁册、安全用电、种植养殖知识等资料,被群众称为“马背上的党支部”。

  目前,凉山州正在深入实施“大凉山”农产品品牌战略,烟叶、蚕茧、特色水果、蔬菜、马铃薯、苦荞等产业持续壮大,贫困地区普遍形成1至2个主导产业,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、苦荞、青花椒标准化生产和全省最大的草食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