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末时期各版本“国歌”的歌词什么内容?那是怎样的情怀?

※发布时间:2019-11-28 0:22:41   ※发布作者:habao   ※出自何处: 

  清朝以前,我国历代王朝是从来没有国歌的,但是到了清朝时期,随着跟外国的“交流”手掌痣的位置与命运日益增多,清朝渐渐有了对国歌的“需求”而清朝“国歌”的确立,跟李鸿章有很大关系。

  光绪22年,李鸿章赶赴沙俄,名为庆贺沙皇加冕之礼,实为签订《密约》。那时候的没有录音机,欢迎仪式上基本都是代表亲自演唱自己的国歌,李鸿章傻了眼,国歌是啥?没办法,李鸿章就把它理解为一首中国的歌曲,临时找了一首唐朝诗人王建的七绝诗加以改编,配以家乡安徽庐剧中的“倒七戏”配乐,临时作为国歌;

  歌词为:“金殿当头紫阁重,掌上玉芙蓉,太平天子朝天日,五色云车驾六龙。”这算是清王朝“名义上”的第一首国歌,被称为《李中堂乐》,但是并未得到清正式承认。

  后来李鸿章访问法兰西,恰逢万国运动会(奥运会前身)在巴黎开幕,李鸿章应邀观礼。万国运动会开幕式很隆重,要升国旗、唱国歌。法国长高唱了法国国歌《马赛曲》,唱毕,轮到大清国代表唱本国国歌。李鸿章亲自上台,清唱了一首《茉莉花》配合升旗,这首《茉莉花》也因此传遍了世界。

  后来李鸿章频繁出使,鉴于“皆有专定国乐,极致钦崇,遇亲贵游历,公使宴集,既自奏国乐”,而大清没有国歌,导致“至今常致疑问”,他奏请“整饬礼乐,以正”,大清国也开始认真筹备“国歌”事宜。清朝礼部典礼院随即开始国歌的制定工作。

  宣统三年(1911年),清正式《巩金瓯》这首歌为清朝国歌。《巩金瓯》是由海军部参谋官、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作词,禁卫军军官、皇室溥侗作曲,写好之后由郭曾炘审核、修改,最后由朝廷拍板。《巩金瓯》的歌词是这样的:

  翻译成白话是:“巩固金瓯国土,承接天之恩佑。如野鸭嬉于水藻般欣悦。喜见同袍,有幸遇着太平时世,真是和乐。帝国蒙。青天高高在上,大海翻腾不息。”

  从歌词内容上看,这首歌是以“君权至上”为主题的,皇权意识极为浓厚,实际上也侧面反映了晚清时期的所谓,本质上就是一个,满清贵族自始至终没有主动放弃的意愿。内容中的“四海升平”的情况,和当时清岌岌可危的局势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  彼时的大清,割地赔款,列强任意中国,山海,国内贪污,怎么高兴得起来,哪里来的?最可笑的是”帝国保”,意为帝国蒙长久远。然而,这首歌发布的当年,就爆发了辛亥,次年清王朝就了。这首国歌也戛然而止,成了大清朝的“丧歌”。

  大清的“临时国歌”还有其他版本,如《颂龙旗》:“于斯万年,亚东大帝国!山岳纵横帜,江河漫延文明波;四百兆民神明胄,地大物产博。扬我黄龙帝国徽,唱我帝国歌!”

  1915年5月23日,袁世凯推出一首国歌《中国雄立间》:“中国雄立间。廊八埏。华胄耒从昆仑巅,江河浩荡山绵连。五族开尧天,亿万年!”这首“国歌”歌词称得上语不惊人死不休”,可以说地球都嫌小,刚刚好。

  1921年7月1日,北洋公布了国歌《卿云歌》:“卿云烂兮,缦缦兮;日月光华,旦复旦兮。”这首歌大意概括中华大地的壮阔形象,可惜词意太过,许多人都看不懂。

  搞笑的是,溥仪在伪满洲国也推出过一首“国歌”,该歌歌词对照现实之,恐怕人类社会找不出第二个:

  “天地内,有了新满洲。 新满洲,便是新天地。 ,无苦无忧,造成我国家。 只有亲爱并无怨仇, 人民三千万,人民三千万, 纵加十倍也得。 重,尚礼让,使我身修; 家已齐,国已治,此外何求。 近之则与世界,远之则与天地同流。”

  一个被侵略者的二等傀儡国,说自己;一个人民被当成毒气实验品,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伪国,说自己只有亲爱;一个写个国歌还要看关东军脸色的国家,也好意思说自己此外何求!更重要的是,真的很难听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