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金法声音】听到姜育恒的这首歌我泪目了……

※发布时间:2023-2-9 22:41:20   ※发布作者:佚名   ※出自何处: 

  猫石对话人有两次死亡,一次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,他就从生物学上死去了;另一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的时候,那时他才是真正的死去了。

  每每听到这首歌,我的眼泪便止不住地往……人生是需要榜样的。他,就像我职业生涯中的一盏灯,一我前行,长久地追寻,却无缘再见。

  我和邹碧华院长之间似乎一直有着特别的。相隔二十年的光阴,同样毕业于北科的我们,有着遥远的之谊。

  2009年,当我怀着一颗法律人的迈入大学院的门槛时,他,已经是上海市长宁区法院党组、院长。别人称他为“博士院长”,而他却说自己是需要“补课”的院长。立案大厅、接待、庭审的旁听席上都常常出现他“补课”的身影。最终,在充分的摸底调研和实践探索基础上,他运用“可视化管理”理论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法院管理模式,在、执行工作和团队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。

  2013年底,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司法体制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,上海市高院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,成立了司法体制领导小组,邹碧华被任命为司改小组办公室主任,负责全市法院司改工作的谋划、协调、指导。

  作为全国司法体制的试点,没有经验可以借鉴,任务件件都触及司法领域根本性问题,困难、风险、压力、挑战都向他扑面袭来,这一场的战役,他是指挥官,也是冲在最前面的战士。34稿修改,上海法院《司法体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》终于通过审议,试点工作正式启动。

  正面临毕业选择的我,每走一步都是人生的十字口,还是律师?还是上海?父母说,回家吧,离家近;同学说,去律所吧,收入高;朋友说,出国吧,再读读书;但是心里的声音说:做吧,这是你的梦想。

  这条梦想之,有多么不易,我清楚地知道,但就在2014年的9月,首批助理在上海任命,让我看到了希望。当我迫不及待地去细细了解司法体制的具体举措时,我心中的一盏灯,就这样被点亮了,的径如此明晰,让我的蓝图一定会真真正正地实现在我的眼前,而我,将是其中光荣的一员。

  当我坚定,毅然通过资格筛选、笔试、面试、政审,将要成为一名助理,为了我的梦踏踏实实迈出第一步的时候,他,却走了。

  这是一场注定无缘相见的告别。2014年11月23日,正在对毕业论文进行最后修改的我,拿起手机对男朋友说,你看,邹碧华院长作的最新——《司法背景下构建法律共同体的思考》,多么振奋,等我去法院工作了,一定要找机会向他请教!男朋友笑着说,放心,等你们成了同事,有的是机会。

  面试的时候,已经是2015年初,面试官翻着我的简历问我,同样作为北大毕业生,你对邹碧华院长有什么认识?闻言,我不禁一阵酸楚,我回答说,邹碧华院长是司法的先行者,我敬佩他,也于他的事迹,我作为一个平凡的后辈,受此,惟愿做好司法岗位上的一颗螺丝钉。

  言犹在耳,斯人渐远。进入法院三年,我这颗小小的螺丝钉,也如愿在平凡的岗位上钉牢了自己,为司法这一伟大事业的运转默默用力,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,三年里,总有那么多人和事,提醒着我,碧华师兄并未远去。

  几年间,越剧、沪剧《邹碧华》陆续将碧华师兄的感人事迹搬上舞台,上海学院里一座邹碧华雕像勾画着他沉思的身影,《邹碧华传》一书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他的生平,电影《邹碧华》拍出了他用毕生之力推动司法的拳拳,而他的遗作《法院的可视化管理》整理出版,更是对他半生心血的致敬。围绕学习“邹碧华”而开展的活动从未间断,那个人身上不畏、大道为公的一直鼓舞着上海法院人,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。

  刚进法院的时候,同一办公室的同事姐姐每天加班到深夜,埋头忙个不停,桌面上堆积如山的表格和文件几乎将她淹没。后来,我才知道,她是我们院里人员分类管理的负责同志。领导一日三问关心着进度,她也一刻不敢放松地学习文件、抓紧办理,那时候,首批入额是她最烦恼的事情,摸索着前进,不曾言苦。

  而如今,第三批入额也已经尘埃落定,首批从助理中遴选工作也已经顺利完成,她,也俨然成为了一名胸有成竹的老兵,说起司改头头是道。

 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,我和邹碧华院长之间隔着光阴,隔着千里,到如今,甚至隔着,一追寻却不曾相见。

  敬之,悼之,哀之,缅之。燃灯者已逝而灯火长明,吾之后辈唯有不忘初心,勇担,以更加振奋的、更加奋进的姿态和更加踏实的态度,作出应有的贡献,以飨英灵!

  

相关阅读
  • 没有资料